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教学展——艺道传薪之“泼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课题工作室
“艺道传薪”
所谓“薪火相传”是文化精神及技艺学问的代代相传,授受不绝。
今年天津美术学院““艺道传薪”教学展,是以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中期展作品为主,导师推荐学生的形式对研究课题教学情况进行展示,亦是在短时间内对工作室教学的总体检验,好在在读学生的作品容易运至画展。
此次展出本工作室学生的作品是工作室教学的一个侧面,是研究生同学们学习情况的一个小结。
申世辉
导师作品
《春到山乡》180X180cm 2021年 申世辉
申世辉,中国著名画家。1959年生于天津,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云海画院”副院长、天津渤海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纪念馆艺术顾问、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参展研究生作品
吕擎宇 1995年生于安徽亳州 中共党员
参展作品:《晨曦》190X180cm 2023年 吕擎宇
课题研究作品:《雾隐黄山》180X70cm 2022年 吕擎宇
写生作品:《九山顶写生》50X50cm 2022年 吕擎宇
冯励治 1997年生于山西省平遥,
中共党员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美术学院山水画 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课题:泼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
导师:天津美术学院申世辉教授
参展作品:《春满山乡》180X96cm 2023年 冯励治
课题研究作品:《山水一》34X136cm 2022年 冯励治
写生作品:《兴隆山写生》50X100cm 2023年 冯励治
赵鑫彤 1999年生于安徽阜阳
天津美术学院山水画 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课题:泼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
导师:天津美术学院申世辉教授
参展作品:《清溪无尽》180cmX96cm 2023年 赵鑫彤
课题研究作品:《山水二》46X69cm 2022年 赵鑫彤
写生作品:《兴隆写生》50X50cm 2023年 赵鑫彤
建立新的水墨秩序 构筑新的水墨世界
——“泼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课题工作室
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的教学,是建立在申世辉教授山水画教学体系之内的部分教学内容,也是其教学体系诸教学法的贯穿教学法,因此它是教学体系的主脉。在这里,泼墨散锋是意匠手段,抒发情感、写出意境是画家的追求,山水自然则是画家情感的载体。
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是建立在山水画艺匠手段之上的山水画研究与创作,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创作者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与情绪状态,其创作手法与一般意义的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亦不相同,语言也是情绪化的水墨语言。
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是“意在笔先,大胆落笔、因势利导、顺势铺衍、随意生发,细心收拾”。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意在笔先是思考的过程,大胆落笔、因势利导、顺势铺衍、随意生发是激情的、情绪化的过程,细心收拾则是谋定而后动,是思考的过程。情绪化水墨语言专注的是情绪出现以后,创作者“人”在创作中的的状态,这时情感的抒发,情绪的绽放就成了创作的主基调,创作者的意匠手法就变成了下意识的辅助状态。
作为下意识状态的意匠手段,是实现抒情过程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要求创作者在意匠手法的掌握上要十分成熟,炉火纯青。以研究课题出现的“泼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就有别于了一般意义的山水画创作,而走到了山水画创作的前沿。
“泼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课题,从工具材料的选择上有着它与众不同的着眼点,为的是情绪、情感迹化过程的准确完整,因而选用最为敏感、最难驾驭的生宣纸材料,为了使情感、情绪表述的最客观、最鲜活,强化了物象的写出速度,变单锋毛笔而为一笔多锋的的散锋状大笔。由传统的勾、皴、擦、点、染的作画程序变为用散锋笔直接书写物象的主体结构,让创作者的创作激情在作画的过程中得到尽情的绽放。
研究生学生们从本科跨入到研究生阶段,进入到“泼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课题,其学习过程是艰苦的历程,在认识水墨的低年级阶段,要求对本课题中特有笔法、墨法进行专门的训练,这就要对水墨的基本语素进行大量的研习与感悟。
在“用笔直接书写物象的主体结构”的用笔要求下,强化用笔的书写性,更强化在研习中对用笔感觉的体悟,就是常说的“笔感”的记忆。不光要用笔感觉印在脑中,记在心里,还要形成肌肉记忆,这样强化的研习,才能跟上画家的抒情要求,对应情感绽放的节奏,进而在创作中心手相应,心到笔到。
走进生活,认识、感悟、运用自然,是山水画学习的重要从走进自然去印证课堂之中研习、实践时所遇到的难点,以自然为师,到反复亲近自然,深化研究认识、领悟一个地域之内的自然之美,与自然然成为经常见面的老友,用画笔与自然倾心交谈。再到在画面之上能够够搬运乾坤,随心的调度自然。
反观传统,是研究生同学们的主要课程之一。主要目的是要将山水画艺术语言变的更加纯化。研究生同学们在本科学习中,一般都花过大量的时间来学习、研究、掌握传统山水画技法,对历代山水画名家的专属皴法语言都有过一定的涉猎。在“泼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的专业学习中,补充研究中国传统经典山水画技法,理解古人的创作方法,历代名家的山水画样式,以及呈现在古人技法当中一笔一墨的抽象美感,用以补充、改进、强化学生们山水画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感染力。
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山水画创作有着不同的创作内容,小品画创作多是本课题专属语言技法的组构、融合、掌握、熟练过程,写生创作多是感悟生活、悟化自然的语言转换练习,当然还包括要融入对传统经典语言要素的融入。
本研究课题的专属技法和意匠手段是申世辉教授多年来创作经验和研究成果,研究生教学时段的限制,试图让学生们将整个研究课题内容尽皆熟练的掌握,略显时间短缺,尽管研究生同学们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是仍有一些缺憾,是学制时间短暂的原因。
研究生同学进入本研究课题,既要适应课程的要求,又要放弃曾经拥有的习惯创作手法,这是十分艰难的。然而本课题与传统意匠手法及固有传统技法的差异,创作秩序的相悖,思绪、用笔的新颖,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是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申世辉教授在教学中坚持前两年花大气力让研究生对课题要求内容进行研习,理解课程语言在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熟悉中国画理法的重要指导作用,努力的、不厌其烦的记忆不同的用笔感觉,使其与情感的抒发能够对应,进而将其变成为下意识状态。
走进生活,考察自然,发现于寻找带有地貌特征的自然之美,放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尽管学习内容繁多,研究任务繁重,艺匠手段掌握还不够纯熟,还不能达到随意调动自然。
让学生们选择一个有兴趣、可以持之以恒反复研究的,带有特别地貌特征的创作基地是非常必要的,专一地域的研究与广纳博收的行万里路,是发现自然独特之美的必然途径。
选取自由发展空间,归纳带有地貌特征的水墨符号和语素特征是三年级学生们的创作全过程。新的教学体系,新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要求学生们不要盲目的崇拜,对已有的一切经典都要站在时代的角度客观分析,对带有营养成分内容予以吸收,其中出现的不理想内容和问题,在自己的创作中不犯相似的错误。
我们知道,中国的山水画语言都是与地貌有关的,尤其是皴山方法更是受地理环境和地貌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就有了历代形成的皴分十六家或皴分十八家的说法,实际上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皴法何止十八家。
今天的人要讲今天的语言,今天的画家要画今天的生活,作品无须解释,你的语言要让今天的人看得明白、读得懂。且不可穿着今天的服装,在艺术上只会讲几百年前的腔调,与今天的时代距离太过遥远。
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进行艺术传作,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艺术家进行思变指导艺术实践的理论基础,强调画面中的对偶因素,形成画面中的节奏,调和而成为画面中的韵律,总结归纳形成指导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理法,让艺术创作更能理想的抒发情感。
“泼墨山水画创作与研究”课题是研究创作中创作者“人”的状态,是情绪化的水墨语言,因此前面所述的意匠学习的内容都要变成从属的下意识状态,是支撑情绪化水墨语言的不同侧面,一经情感的呼唤,情绪的触碰就会呼之即出 ,挥之即见,随意调度,随心波动,心手相应。
情绪化水墨语言是超脱了一般意义的语言状态,创作过程中,他与人的情感、情绪发生着直接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的情绪与思考是不同步的,当情绪发生之时,还没有进入思考状态,从情绪的产生到思考的开始的时差为六秒,反应速度差80000倍。
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从一落笔,就进入了情绪化的创作状态,在这短暂的时段内,散锋笔的不受控制,生宣纸上的水墨恣肆,笔墨形态的自由奔放,都是因情绪作用而形成的。所以对于情绪的控制、情感的抒发,意匠手法的调动都要耐心感悟,细心揉捏。在一种情绪作为主导情绪的前提下,使画面的符号形成相对秩序化的情绪化语言,再经细心收拾的理法运用思考过程,使画面与最初意在笔先的思考过程相接相应,这就使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超脱了普遍意义的山水画范畴,而专注于创作者“人”的创作状态研究,就走到了山水画创作的最前沿。
一个山水画研究生面对这样的课题,任务是繁重的,课业量大,对研究生的智力、体力、精力、耐力都是一个考验。尽管如此,在学生们不断坚持下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今天呈现给大家的作品,是研究同学们的课堂研究作品,年级不同,水平差异,是研究生教学的一个缩影,恭请朋友们予以指正。
申世辉
2023年2月16日于天津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吕擎宇